2024年盛夏,北京金融街某保险公司会议室,一名资深精算师正在用Python调试蒙特卡洛模拟模型,测算新能源汽车出口关税波动对责任险的影响。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与 2200 年前《九章算术》里 "均输章" 计算粮食运输损耗的算筹,在时光长河中形成奇妙共振 —— 人类对风险量化的本能追求,正以截然不同的形态,在两个时空完成对话。
图源网络,如侵删
这是中国精算师的双重叙事:一面是古籍中若隐若现的 "算学智慧",另一面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掌控千亿资产的 "风险翻译官"。
从徽商账房先生的拨打算盘,到AI驱动的动态风险模型,这个职业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人如何用理性工具驯服不确定性的文明史诗。
精算学文明的基因觉醒 —— 古代中国的精算前传
公元前 1 世纪,《九章算术》"粟米章" 记载的比例算法,早已暗含精算的核心逻辑 —— 通过量化分析平衡风险与收益。汉代桑弘羊推行的 "常平仓" 制度,堪称古代版 "保险精算":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灾年低价卖出,通过建立粮食储备的 "风险缓冲池",将自然灾荒的冲击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内。这种基于大数法则的宏观风险管理,比欧洲近代保险思想早了 1500 年。
图源网络,如侵删
唐代丝绸之路的胡商们,发明了最早的 "商业风险共担机制"。据《唐会要》记载,粟特商队会将货物分散在不同驼队,按比例分摊盗窃、天灾带来的损失,这种原始的 "共同海损" 理念,与现代再保险的风险分散逻辑异曲同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契约文书,更详细记录了民间借贷的利息计算方式,展现了古代商业对 "时间价值" 的深刻理解。
明清时期,徽商的 "龙门账" 和晋商的 "万金账" 掀起了一场账簿革命。徽商账房先生发明的 "四脚账"(天地人财四柱清册),通过精准记录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构建了早期的财务精算体系。
据《徽商大传》记载,休宁商人汪定贵曾用三年时间测算茶叶运输路线,通过比较长江水运与陆运的损耗率,将贸易风险降低 40%,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正是现代精算师 "压力测试" 的雏形。
晋商票号的风险控制术更是登峰造极。日升昌票号的大掌柜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商业信用、自然灾害频率,制定差异化的汇兑费率。他们发明的 "红票制度",要求票号预留 30% 的资本金作为 "风险准备金",这与现代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如出一辙。这些深藏在古账簿里的算学智慧,为中国精算师的职业化埋下了基因密码。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的 "大衍求一术",解决了复杂的同余方程组问题,为现代精算中的寿命表编制提供了数学工具。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将微积分引入中国,为后来精算中的连续时间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算学宗师的探索,让 "用数学驯服不确定性" 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基因。
图源网络,如侵删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保险制度随坚船利炮传入中国,但直到 1919 年,上海仁济和保险公司的中国籍精算师才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据《上海金融志》记载,精算师黄遂方通过改良西方寿险模型,设计出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寿命表,这标志着本土精算意识的觉醒 —— 中国人开始用现代数学工具,解决自己的风险评估问题。
现代精算师的破茧之路 —— 从跟跑到并跑的逆袭传奇
1985 年,当中国人民银行代表团在美国看到保险公司里西装革履的精算师掌控着千亿保单时,一种强烈的职业觉醒正在萌芽。段开龄教授的奔走游说,让精算师这个概念从华尔街走进中南海。
1987 年南开大学与 SOA 的签约,如同在金融沙漠中埋下第一颗种子 ——15 名精算研究生成为中国首批 "风险解码者",他们用油印教材和手摇计算器,在宿舍里搭建起中国精算教育的雏形。
1987年11月南开与SOA签订合作协议
1999 年,首批 43 名中国精算师拿到资格证的瞬间,标志着这个职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平安保险的首席精算师李源,将北美精算模型与中国寿险市场结合,设计出首款分红型保险产品,当年保费收入突破 50 亿元,创造了 "用精算思维激活市场" 的经典案例。
2001 年加入 WTO 后,中国精算师迎来国际化大考。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与中央财经大学的合作,北美精算师(SOA)考试中心的落地,让中国精算师同时接受东西方思维的洗礼。
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 2007 年 —— 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精算师协会,标志着中国开始参与制定全球精算规则。
阳光保险精算师王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参与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时,带领团队收集 800 万份病历数据,重新定义了 25 种高发疾病的理赔标准,使中国重疾险产品的定价精度提升 30%,该规范后来成为亚洲多国参考的行业标准。
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被取消,其中包括原保监会设置的“保险公司精算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让精算师资格考试突然停摆,行业陷入迷茫。
但真正的职业韧性,体现在低谷中的坚守:高校教师编写《中国精算蓝皮书》呼吁制度重建,从业精英在国际会议上发声争取话语权,全国人大代表张琳连续三年提交恢复中国精算师考试的提案。
2021 年,精算师成为唯一一个被取消后又重新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职业,这场历时 7 年的 "复兴之战",最终以《精算师职业资格规定》的出台画上句号。
此时的精算师群体已完成蜕变:他们不再是西方模型的搬运工,而是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者。在新冠疫情期间,泰康保险精算团队开发的 "疫情影响压力测试模型",通过分析 1.2 亿份保单数据,精准预测不同感染率下的赔付峰值,为政府制定保险政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数字时代的精算革命 —— 当算盘升级为量子计算机
今天的精算师办公室,早已不见计算器的踪影:他们使用的是基于华为云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处理的数据量从 GB 级跃升至 PB 级。机器学习算法正在改写精算模型:平安产险的 "星云" 系统,通过分析 200 万小时的行车数据,将车险定价精度提升至 98%,传统的经验定价法被彻底颠覆。
更具革命性的是量子计算的应用:中国人寿精算实验室正在测试量子蒙特卡洛算法,处理复杂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速度提升 1000 倍。
这种技术跃迁,让精算师从 "事后测算" 走向 "实时风控",他们现在构建的,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风险生态系统。
精算师的战场早已超越保险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出海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精算团队正在设计 "关税对冲型" 供应链金融方案,通过测算不同国家的关税税率、运输周期,将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 25%;在碳交易市场,国内头部证券公司的精算师们开发的 "碳资产定价模型",帮助企业通过碳期货交易对冲减排成本,年平均收益率达 18%。
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惊人: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 "数据精算与智能决策" 专业,要求学生掌握 Python、区块链和国际贸易规则,培养出的 "π 型精算师" 成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抢手货,起薪普遍超过 50 万元。
在百年变局的当下,精算师正在承担更宏大的使命:他们参与设计的 "一带一路" 项目风险评估体系,为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等基建项目建立了动态风险地图,将政治风险、汇率波动量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精算师团队开发的 "县域养老精算模型",通过整合 1.2 亿农村人口数据,设计出财政补贴与市场运营结合的可持续方案,被纳入 "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因此,古代算学解决的是生存风险,现代精算处理的是发展风险,而未来精算师要构建的,是支撑人类文明持续演进的风险免疫系统。
从算学基因到文明密码
当我们将视野从 2025 年的金融街投向 2200 年前的稷下学宫,会发现中国精算师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部用理性对抗混沌的文明史诗。古代算筹与现代算法,徽商账簿与区块链,常平仓与风险准备金,这些跨越千年的回响,共同编织成一个民族的风险治理智慧。
在关税风暴与技术革命交织的当下,精算师不再是小众职业,而是全球化时代的 "系统架构师"。他们手中的不再是算盘或键盘,而是定义未来风险秩序的代码。从《九章算术》到百万年薪,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理性精神 —— 用数字丈量世界,以计算驯服未知。
这或许就是中国精算师的终极魅力:他们既是历史长河中的算学传人,更是未来文明的风险守门人。当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这群掌握着进化密码的 "数字祭司",正在用精算思维,为人类文明搭建最坚实的防波堤。
2025年精算师考试已进入倒计时!抓住今年“考纲稳定、题型明晰”的红利期,用对方法,你也能一次上岸!
威普爱生教育提供专业的精算师培训,有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教学资源丰富,培训体系完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都注重实用性,帮助学员扎实掌握精算知识,顺利通过考试。选择威普爱生教育的精算师培训,能让你在精算师职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为未来积累更多优势。
♀️如果你对CAA中国精算师、SOA北美精算师、CAS产险精算师的报考条件、改革政策、备考规划、往年真题,考试时间、费用及地点,教材与题库、网课学习、备考答疑、各国精算师证书豁免、VEE认证等还有疑问,可以添加小编微信soacaacas或滑至文底阅读原文,获取一对一解答~
更多精彩,戳下方图片
点这里,获取精算师考试专业解答